“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工程的困局与破局
张景利
2019-10-17 10:12
727人浏览

中国国际工程业务自1979年伊始的40年来,已经完成了从20世纪80年代和90 年代的传统承包方式向EPC、EPC+F、EPC+ 股权融资、BOT和PPP对外投资模式的转变,经历了从低端市场走向高端市场,从成本优势转向资本、技术和管理优势的转化。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企业通过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和产能合作及对外投资,践行互利共赢发展理念,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战略机遇,与此同时,也面临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深度调整、全球基建市场短期下行等诸多不利因素带来的新问题和新挑战。

国际工程市场分析


>>>>问题

自2000年以来,中国国际工程的规模从2000年新签合同额约100亿美元扩大至2018 年新签合同额2 418亿美元。在中国国际工程事业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其中新签合同额经历了2008—2010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下行,2018年新签合同额同比下降8.8%。预计2019年和未来3~4年新签合同额可能还将延续下行趋势。

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下行不同,2018年及未来几年的下行趋势主要受到了下述不利因素的影响,导致国际工程市场短期下行。
  
(1)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深度调整。当前一系列国际大事件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主要发达经济体潜在经济增速下降并出现衰退迹象,民粹主义兴起,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地缘政治冲突加剧。
  
(2)亚洲和非洲一部分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滞缓,政府更迭和恐怖主义蔓延带来了不可预见的政治风险,投资环境欠佳。部分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凸显。
  
(3)中国政府“两优”项目(援外优惠贷款项目、优惠出口买方信贷项目)审批日趋严格,审批期限加长。国际工程的开发从以前的企业为主、“自下而上”的推进方式变为 “自上而下”的重点项目入库清单制度,中国企业需要适应国际工程开发模式的变化。
  
(4)国际工程 “融资贵、融资难、落地更难”成为困扰中国企业的主要问题,并导致中国企业国际工程中的EPC+F模式受限。资金出境监管加强,非主业投资受限,前些年以境外投资拉动EPC 工程项目的做法受到制约。

>>>>机遇

应该看到,国际工程市场受上述不利因素的影响出现短期调整是周期性波动的正常现象,符合一国或国际工程市场的周期波动规律。基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基建供给需求,国际工程行业的发展仍面临重大机遇。
  
(1)“一带一路”倡议深入推进,国际合作不断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丰硕,以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建设和产能合作为契机,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工程事业提供了发展机会和历史机遇,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内生动力。
  
(2)中国政府对企业“走出去”的支持不断加大。2017年3月,对外工程承包资质取消,使得中国企业得以参与国际工程市场的竞争。依托论坛、峰会、高层出访等推动,中国企业在国际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多有斩获。中国政府在金融、信用保险、对外投资、司法保障等多领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政策支持。
  
(3)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虽然出现短期下行趋势,但长期向好,交通、住宅、电力、新能源等领域的基建需求依然旺盛。为促进发展,各国竞相推出经济发展规划,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创新合作模式,大部分发展中国家致力于发展基础设施和互联互通,推动工业化进程。
  
(4)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巨大。据亚洲开发银行预计,亚太地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每年高达1.7万亿美元。非洲开发银行预计非洲基础设施领域每年投资需求达1300亿~1700亿美元。

2018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6个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56.4亿美元,同比增长8.9%,占同期总额的13%,主要投向新加坡、老挝、越南、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马来西亚、俄罗斯、柬埔寨、泰国和阿联酋等国家。随着2019年非洲大陆自贸区的建成和发展,非洲势将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的热土。
  
( 5 ) 中国企业已成为国际工程市场的主力军。在最新的2019年美国《工程新闻纪录》(ENR)“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排名中,中国企业以75家位列第一,创下1980年中国企业入围以来的最高纪录,其中,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名列第3、7、9位。土耳其以43家位居第二,美国以37家位居第三,意大利和韩国各以12 家位并列第四。

依托多年在国内的发展和壮大,中国企业在基础设施建设、设计咨询、装备制造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优势,中国的资本、装备、技术和建设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挑战

机遇经常与挑战并存。除了宏观的不利因素,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市场也面临一些切实挑战。
  
(1)部分国家经济状况和投资环境不容乐观,债务风险上升,传统的EPC+F模式受到挑战,项目落实难度加大。
  
(2)企业融资渠道单一、资金获得难度大、国内银行融资成本普遍较高、“融资贵、融资难,落地难”等问题仍然突出。
  
(3)国别风险日益突出,体现在政府更迭、恐怖主义蔓延、传统安全风险及投资环境不佳、通货膨胀和汇率风险居高不下等方面。
  
(4)企业思想观念和业务转型困难,产业链条条块分割,导致在EPC工程项目中设计、施工、采购脱节,EPC项目的实施中出现困难和问题。
  
(5)除了少数多年在海外经营的国际工程企业和大企业集团,大多数中国企业缺乏长远规划的国际化战略,国际化经营管理制度、合规、队伍、复合型人才建设缺乏系统性,短期利益驱动明显,国外经营管理和项目部人员更换频繁,不利于企业国际化经营和长期发展。


提升保障能力


>>>>做好顶层设计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顶层设计和目标。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消除贫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让共建“一带一路”成果更好惠及全体人民,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同时确保商业和财政上的可持续性,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
  
为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在总结前40年中国企业“走出去”取得的伟大成就的基础上,政府主管部门应与时俱进,出台符合现阶段发展的政策和措施,推动中国企业转型升级,互联互通,加强国际产能合作,明确未来支持和引领行业发展的规划和目标,促进国际工程行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完善治理体系

历经40年的发展,中国政府在不同时期出台了众多促进国际工程事业发展的法规、政策和鼓励措施,从企业资质、市场准入、金融支持、保险保证、投议标许可、劳务到司法保障等涉及众多部门和领域,基本形成了一整套的促进国际工程的制度和做法,构建了基本的治理体系。
  
面对当今错综复杂的世界局势,政府主管部门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加快完善治理体系,在鼓励政策、金融、保险、税务、司法保障等方面支持和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促进投融资和投建营一体化,助力中国企业国际工程业务转型发展。

>>>>金融机构发力

在从机会型向战略型转型的机遇期,聚焦投资驱动、畅通融资渠道、提升金融机构的保障能力成为中国企业必不可少的驱动力。与此同时,在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中,利用中国与所在国人民币互换协定,凭借境外人民币交易平台,设立人民币对外贷款池,与境内人民币贷款脱钩,逐步提高人民币在对外贷款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难题。
  
推动和促进大型商业保险机构进入国际工程的出口信贷保险市场和海外投资保险,降低中长期出口信用保险费率,加大风险偏好,引领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创新,助力企业在国际投融资和投建营一体化工程中的发展和壮大,形成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共同努力的格局,建立“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投融资新体系。

提升企业自身实力


自1979年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工程市场,中国企业就与工程所在国的发展产生了天然联系,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市场的发展也深受一国发展局势的影响和制约。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企业要将其发展与一国的发展需求进行直接对接,响应工程所在国对于工程的需求程度,中国企业的工程要为工程所在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增加就业,改善民生,这样企业的发展就获得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撑。
  
聚焦主业,做强做优,仍是一家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的立身之本。以核心技术为支持,以不断革新创新能力为依托,强化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占据产业链价值高端,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国际工程市场中独占鳌头,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市场的竞争者众多。随着对外工程承包资质的取消,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投身到国际工程市场中。

近十年的发展表明,中国六大建设集团,包括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逐步确立了在国际工程市场,特别是大型和特大型国际工程中的地位,成为第一梯队;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成为第二梯队;众多地方国有企业、军贸公司和民营企业成为第三梯队。

众多中国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成为多年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实现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市场的差异化发展,而不是通过压价争抢项目,成为中国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可以说,中国企业的差异化发展,是解决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市场无序竞争的良方之一。
  
中国企业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企业海外发展战略的清晰化、属地化经营、合规经营、履行社会责任、开展第三方市场的国际化合作、引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等。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企业国际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持之以恒,不断完善和改造国际工程管理的机制,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必经之路。

结语


尽管国际工程市场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 但国际经济长期发展向好,各国发展动力澎湃,全球基建需求强劲,“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互联互通蕴藏巨大机遇,中国企业在国际工程市场上必能克服短期下行压力,不断扩大市场份额,保值增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更多资讯,详情关注:https://www.toujianyun.co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