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重心转向“补短板” “定向宽松PPP项目”“铁公基
中建政研
2018-08-08 14:24
237人浏览

      对于去杠杆的阶段性效果,《人民日报》近日发表文章,指出去杠杆初见成效,我国将进入稳杠杆阶段。三年时间,供给侧改革从去杠杆到稳杠杆的转变,也为市场释放出更多的利好。

       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突出强调“补短板”, 核心是补基础设施短板。对于市场来说,上半年我国投资增速仅为6%,创下近20年来的最低增速,其中基建投资大幅度滑坡是主要原因。尤为重要的一点是,PPP项目上半年可谓是元气大伤,导致社会资本的积极性被严重伤害。

       相关专家表示,新的投资拉动不能走老路,选择效果最好的投资模式,相比而言PPP是最好的选择,社会资本的参与在提高项目效率的同时,也有效制约了政府上马不必要的项目。“只有这样才具有可持续性,才能达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初衷,而不是只顾眼前的权宜之计。”

去杠杆转向补短板


       作为供给侧改革的重点和阶段性任务,“三去一降一补”自2015年首次提出以后,三年来一直被中央大力推进。

       7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加大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的力度,增强创新力、发展新动能,打通去产能的制度梗阻,降低企业成本。

       国泰君安证券宏观团队花长春认为,不同于以往几次政治局会议,此次会议突出强调“三去一降一补”的“补短板”,表明未来要切实提升自身实力,下半年的基建投入,不能一味进行重复建设。

       据了解,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三去一降一补”目标。

       2016年12月9日,中央经济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推动五大任务的实质性进展,此后“去产能”取得阶段性成果。2017年7月的政治局会议表态,要紧紧抓住处理“僵尸企业”牛鼻子,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

       也是从去年开始,“去杠杆”被提上日程,经过一年打补丁政策,去杠杆转向稳杠杆。“目前剩下‘降成本’和‘补短板’两项,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降成本’从财政政策来看更多是减税、降费;从货币政策来看,核心是降低信贷融资成本,目前政策方面已经出台多项举措。”花长春说。


       在此背景下,补短板被重点提及也实属意料之中。

       根据会议要求,补短板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的“行业短板”方面。其中以交通运输,信息服务相关的基础设施,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传统基建项目的有效投资为主要发力点。

       之所以选择基础设施作为补短板的突破口,很大程度上在于上半年并不理想的投资现状。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增速比一季度回落1.5个百分点。1~6月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7.3%,增速比1~5月回落2.1个百分点。

       投资增速的下滑,除了影响全面GDP目标,还对稳增长造成压力。多位市场人士预测,下半年“铁公基”重出江湖,将成为稳增长发展的大概率事件。

        统计发现,今年上半年铁路投资下滑10.3%,这也成为基建投资下滑的一个原因。“对比以往近20%的投资增速,下半年‘铁公基’发力的空间很充足。”有关专家分析。


       华泰证券报告认为,上半年部分中西部省份投资增速下滑过快。高铁、高速公路、乡村振兴等相关的基建方向有望显著发力,维持全年基建投资13%~15%增速的预测。


定向宽松PPP项目


       “PPP项目中,有一批前期工作比较充分,财政承受能力论证规范,已经通过竞争程序选定社会资本。当定向宽松政策释放流动性时,应优先支持这类项目,而不宜另起炉灶,生造新项目。”

       她分析,这些PPP项目已经获得了社会资本的认可,没有完成融资交割主要是受宏观流动性收紧的影响,项目本身质量没有问题。“基建投资要补短板,这些项目最应该受到重视,同时这些项目也是能较快见到收效的。”

       财政部PPP中心统计,截至2018年6月,全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累计项目数7749个、投资额11.9万亿元;累计落地项目数3668个、投资额6万亿元,落地率47.3%。

       伴随PPP投资额的不断上涨,政策监管也逐渐趋严。

       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PPP从起飞阶段逐渐进入平飞后,监管部门的政策导向,使得市场上金融机构对PPP的态度逐渐谨慎,各地纷纷掀起了自查整改项目的活动。

       以安徽为例,受金融去杠杆、规范清理PPP项目和地方举债融资等影响,安徽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放缓。上半年,安徽全省基础设施投资增长10.5%,同比回落18个百分点。

       安徽的情况也并非孤例。湖南、天津、山西等省份基建投资同样出现负增长现象。天津1~5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48.6%,山西下降11.4%。湖南省前5个月基建投资增速下降4.6%,已连续3个月负增长。

       其中就PPP项目来看,截至4月底,各地累计清理退库项目1695个、涉及投资额1.8 万亿元;上报整改项目2005个、涉及投资额3.1万亿元。从行业来看,退库项目中市政工程、交通运输、城镇综合开发项目数居前三位,合计占总投资额的63.8%。

       对于这种现象,专家认为,政府投资项目的前期论证不足是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其中项目本身的非必要性和运作方案设计不当是造成失误的核心,地方政府要转变观念,前期工作不能以省钱,省时间为目的。

       对于PPP来说,让市场和社会资本发挥作用的前提一定是政府的行政监管和合同监管到位,否则就会出问题。目前地方政府普遍愿意与央企合作,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对央企监管的体制性成本要低于民企和外企。

       值得注意的是,经济下行情况下,扩大投资成为大概率事件。当供给侧改革的重点从去杠杆转向补短板时,粗放式投资的老路显然已经不适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