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以来,特别是1995年至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主要实现途径,当代中国最伟大的社会实践、发展成就和历史责任,就是日新月异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十二五”期间,中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2%。目前,除少数一线城市外,我国大多数二、三线城市尚处于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期,欠发达地区尚处于城镇化的起步期;同时,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也作为短板,逐渐从理论上升为策略和国家战略,并逐渐演变为了百花齐放的社会实践。
从宏观上来看,新型城镇化及乡村振兴、经济新常态、PPP新阶段三条主线,使得片区综合开发PPP成为了历史的选择。
其一,从历史本源上来看,PPP是新型城镇化的产物。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8号)等文件指出:城镇化不仅是我国内需的最大潜力之所在,而且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机制体制改革是中国城镇化的动力源泉;应放开市场准入,广泛吸引社会资本,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主导新型城镇化建设和运营。
2014年9月23日财政部76号文(《财政部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被称之为我国PPP模式的总动员和鼻祖,该文直接明确PPP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拓宽城镇化建设融资渠道”。
其二,发展新经济,需要新模式、新动力。
PPP的本质是市场化(“创新供给机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其三,从PPP发展的阶段来看,现代PPP概念是在法国特许经营100多年的实践探索,以及结合英国1992年开始探索实施的PFI模式的基础上,于2000年前后被国际社会总结并迅速得到广泛认可和推广应用的,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代:
第一代:物有所值条件下关注财政资金效率的政府付费PPP(value for money);
第二代:特许经营、区域经济创新和跨越式发展PPP(value for economy);
第三代: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PPP(value for people)。
经过近四年的发展,我国目前重点发展第二代PPP,而产城融合类城镇综合开发项目属于第2.5代PPP项目,部分项目为第三代PPP,国家大力支持和推广。固安产业新城PPP项目2015年7月被国务院通报表扬,并作为唯一一个新型城镇化项目列入国家发改委PPP示范项目,2016年10月入选财政部PPP示范项目库,2018年5月入选联合国欧经委“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PPP项目示范案例。 从微观上来看,在国内目前大力去杠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危机、政府债券等政府融资渠道扩张的背景下,以增量回报为基本特征,自身具备生产(造血)功能,政府不担保、不兜底、不负债、投资少或者不投资的产业新城等片区综合开发PPP项目,市场空间巨大,在PPP项目严格规范、空间受到挤压的背景下,成为PPP项目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财政部PPP项目信息库中城镇综合开发项目(主要为“园区开发”类)的项目数量、投资额变动趋势占比充分印证了这一点:在PPP项目所有19个行业领域中,2018年前两个季度,城镇综合开发PPP项目新增项目67个,新增项目数量排名第四;新增投资额3482亿元,新增投资额高居第一位。 不同于单体项目、组合项目,也不同于主题综合开发项目(如环境综合整治、智慧城市等),片区综合开发项目以片区为依托,通过构建结构化的合作内容和相对市场化的合作机制,打造一个集成的公共产品,并自成体系封闭运作,体现综合性和开发性,通过盘活区域公共资源、商业资源,在城镇化、乡村振兴建设的同时发展实体经济,带动区域发展,并一般以区域增量收入作为投资回报的重要来源。 根据片区特征及合作内容,片区综合开发PPP项目一般分为三大类: 1、城镇综合开发类:包括城市建设类,园区开发类(包括但不限于产业新城、特色小镇、产业园区等),以及其它类型。 2、城乡融合类:典型代表为田园综合体项目。 3、乡村振兴类:包括农业综合产业园,美丽乡村建设,农旅综合项目等。 为了加强学习和交流,为了更专业、更好的服务于政府、社会资本(特别是战略转型中的房企、建筑企业、财务投资人、产业投资人、资源运营商等大型企业)、项目公司及其它片区综合开发项目PPP项目参与方,更好的做好片区综合开发PPP项目咨询服务,中建政研小A团队即将推出《片区综合开发PPP项目咨询服务手册》,并适时更新,敬请关注。 为了便于深入阐述,手册主要以城镇综合开发项目特别是更具复杂性和创新性的产业新城PPP项目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