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路线图——思想解放和改革氛围是推动国企改革的重要前提
学员12106058
2019-08-09 13:48
231人浏览

思想解放和改革氛围是推动国企改革的重要前提,必须首先明确国有资本的功能定位、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改革、国企改革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改革底线、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等问题。可以从项目和企业不同层面多种形式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国资管理体制改革应优先于国企自身改革;加快开展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建立国有资本服务国家战略和人民利益的新机制,通过试点、鼓励地方探索和创新、分类改革、增量改革和加强改革沟通等探索国有企业改革的多种推进方式。

这一轮国有企业改革与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前的改革由于当时有大量国有企业陷入困境,不改革就更没有希望。因此,在为什么要改革这类基本问题上上下共识度比较高,对改革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或者是错误也有较大的宽容度。这一轮国企改革相对来讲更加复杂、难度更大。评价此轮国企改革的标尺要多于之前,如除了注重效益,还要解决公平问题;改革需要坚持的原则也多于之前,—些原则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如何落实和结合确有难度和挑战性,如坚持党的领导与现代公司治理如何结合;人们不再允许之前改革中曾经出现的一些诸如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再发生,这就导致在改革方案设计上会更加慎重,改革必须有堵漏洞、防风险的配套措施;在注重社会稳定和社会舆论的情况下,破产和下岗分流等手段应用起来也困难重重,一些现代公司的计制如股权激励、资本运作等在国有企业的应用带有跟大的局限性,人们宁可改革慢些,也不愿意接受带来阵痛的改革;一些地方和企业仍心有顾虑,更倾向于等待,等上面的方案、等批准、等红线如何划、“敢为天下先”式自下而上的探索比较少见;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势必触及更深层次的问题,改革的风险也会增加,改革者在这个时候更优先推进有共识的改革,那些改革虽然迫切但分歧较大的措施不一定成为优先的改革任务。因此,要顺利推进国企改革,仍需在一些基本问题或者容易产生分歧的问题上进一步凝聚共识,进一步解放思想。

一是国有资本的功能定位。这是新一轮改革必须向清楚的关键问题。国有资本究竟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国有企业究竟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在这些问题上如果没有共识,改革就会陷入无休止的争论中,而且由于争议双方的出发点不同,讨论问题的逻辑和语言不同,寄希望于一方说服另一方是非常困难的事,甚至是不可能的。

从经济角度和历史经验来看,一个国家保留一批国有企业或国有资本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这也决定了国有企业在不同阶段功能定位。在很多国家工业化告诉推进的过程中,国有企业被拿来作为实现经济目标或政策目标的工具。不仅是中国,很多国家甚至OECD国家,都曾经有高比例的国有经济,绝大多数都是当年工业化进程中遗留下来的。因为因为国有企业作为一个国家工业化的工具是有效的,可以集中有限的资源。此后,虽然不同的国家实行了不同的改革政策,但一些国家如法国、芬兰现在仍有不少的国有企业。除了作为经济工具外,国有企业还可用来弥补市场失灵或者成为政府创造财富的钱袋子。对我国来讲,国有资本对我们除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需要外,在经济功能上既有工具性功能,也有收益性功能、公共性功能。将来一个重要变化是,国有资本的工具性功能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将逐步弱化,但不会一下子退出,很多时候政府还必须依靠国有企业来实现其政治和政策目标。而收益性项能、公共性功能到强化,大量国有资本存在的目的是追求资本回报,并通过将国有资本的收益更多地投入到社保、公共服务等领域从而发挥国有资本的公共性功能。从这个意义上讲,国企改革不是简单地让国有企业退出,不是消灭国有资本。既要保持国有资本,又要使之与市场经济更好好地融合,重要的是实现国有资本的功能转换。

二是国有企业为什么要改革。很多人认为国有企业效益还可以,为什么还要改革?这个问题如果不讨论清楚,任何改革方案都有可能会被否定。从深层的制度层面看,深化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考虑就是要进一步探索公有制与市场经济如何融合,探索公有制的实现形式。现有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以及国有企业自身制度都还做不到这一点,一些国有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没有完成公司化改制,还不是真正的市场主体。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公平对待各类市场主体,政府不能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再分远近亲疏,这需要对国资管理体制、国有企业与政府的关系、国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等都要进行改革。从国有资本布局的情况看,过去国有资本的分布过宽,需要按照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逐步收缩战线,集中国有资本,用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要服务于国家战略目标,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重点提供公共服务、发展重要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保护生态环境、支持科技进步、保障国家安全等五个领域。国有资本的这种结构性调整和布局变化必须加快进行,否则在很多国有资本不宜进入的领域或进入了也没有竞争力的领域,国有资本的浪费和流失就不可避免,在这个方面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将是最大的风险。从国有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来看,除了人们普遍谈到的国企效率低等问题外,近年国企腐败严重也是深化国企改革的重要因素。从国家和社会需求来看,国企如何更好地履行其公共性功能,更好地服务政府和社会利益,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

三是国有企业改革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改革底线。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同时考虑经济效益和政治逻辑。一方面,如果单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考虑国有企业改革,那么提高效益就是改革的主要目标,而提高效益的方式有多种,包括国有资本的退出,至是在一些重要行业也不必追求控制力,只要能有投资回报即可。这种单纯追求效益原则在经济学原理上是成立的,但中国的国有企业被赋予太多的功能,完全按效益原则来设计改革方案在当前阶段并不一定符合中国的政治实际很容易被认为是搞私有化。另一方面,如果单纯从政治逻辑来考虑国有企业改革,那么可能会认为国有企业越多越好,人们自然或不自然地都会觉得国有企业更会听党和政府的话,关键时刻或国家需要的时候,国有企业才更可靠,一种自然的逻辑推理应该是国有经济比重越大,执政基础越牢。但是当出现大量国有企业亏损的时候,政治逻辑往往也很难找到帮助企业脱困的解决方案。

所以说如果过于强调革的政治逻辑,或者说让政治逻辑绑架了经济逻辑,很多在经济逻辑上有效的改革措施,都有可能认为在政治上过不了关,国有企业的问题就会更积重难返。从国情出发,考虑不同的利益格局,要推动国企改革必须将这两种逻辑同时考量,不能偏废一方,更不能走极端。这就要求改革方案必须做到既能提高国企竞争力和国有资本的效益,又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更有利于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是容易事,这也是此轮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难点所在。

四是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国企改革的结果不能是全部私有化,或者说私有化不能成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路径,改革还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但必须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过去,作为企业形态存在的一个个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或者是主体载体。早期是清一色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后来又逐步改制为公司,股份制就随之成为非常重要的实现形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这意味看在企业形态、股份制之后,资本化成为公有制新的实现形式。资本化可以追求对企业的控股权,也可以不控股,而是更多地追求资本回报。对国家来讲,拥有国有资本与控制国有企业起码是同等重要的。有的时候,如果控制的国有企业并不能带来较好的投资回报,而是长期亏损、扭亏无望,还不如采用资本化形式,让投资在这个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流动起来,甚至退出。当然并不是所有行业或领域的国有企业都完全适用资本化这种实现形式。

国企改革的结果也不能削弱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但必须要探索对“主导”的新定义。根据十五大的中央文件,“主导地位”就是要求国有经济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根据十五届四中全会的规定主要是四类,第一是关系国家安全的行业,第二是自然垄断行业,第三是提供公共品和公益性的行业,第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和重要产业中的骨干企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发现很多曾经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现在已经成了竞争领域,在一些对国家安全非常重要的领域,如互联网、信息技术、关键装备等领域,国有经济并未占有主导地位,这说明我们必须根据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对国有经济占主导地位进行更科学、更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界定,而不能机械地进行理解。例如,在些重要领域如果国有经济并不占主导,是不是就要限制非有经济的在这个领域的发展了当然这并不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当前,我们一方面需要根据已经变化了的新情况,进一步明确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发挥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主要是通过活力来实现影响力,通过活力达到控制力。

作者:张永伟,文章转载自《国企改革路线图探析》


更多资讯,详情关注:https://www.toujian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