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行业产业调整窗口终于徐徐打开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多少产业兴起,呈欣欣向荣之势,产业调整也如期到来。我印象比较深的有家电行业如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相信大家对长虹等彩电价格战记忆犹新。我们不必去收集统计数据,想想吧,多的时候全国有多少家电企业!经过几轮调整,现在剩下来掰着手指都数得过来。为什么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会发生产业调整?建筑施工业三十多年为什么就没有发生这种调整?
以家电产业为例,能够发生产业调整大致是以下原因。一是市场化程度高。家电业是我国政府放手最早,市场化程度也较高的行业。二是行业特点导致。不同的行业对企业规模会有不同要求,如农业、汽车制造业对规模的要求就非常不同。对规模的要求还会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的变化而改变,如农业技术水平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对农业企业规模要求就会提高。家电产业显然因为成本、研发、销售等方面的原因对企业规模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行业对企业的规模要求直接导致产业调整的发生。三是行业内生性需求。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内部的竞争性产生了对本行业进行调整的需求。
产业调整的过程是阵痛的,甚至是惨烈的。大批企业倒闭、大批企业家败走麦城,人生与家庭走向悲剧;大量产业工人失业下岗,处置不好可能引发社会动荡。但这却是行业发展甚至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经过一轮调整,产业会更加健康,走向新一轮发展。一如今日之家电里的各行各业。三十年来完成了产业调整的行业今日都能得到健康发展。
时至今日,我国未进行产业调整的产业已经很少了,建筑业是其中之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建筑业没有迎来哪怕一轮的产业调整,并不是因为这个行业不需要这样的调整,或者调整窗口期没有到。恰恰相反,很多年以前,这个行业就很需要很需要这个调整期了。可是它却没有来,为什么呢?
第一,三十年来高速发展的我国经济,支柱之一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建设的高歌猛进。这种大环境下,有点本事,随便弄弄,就能弄出了建筑公司;再怎么粗放式管理,也能赚几套别墅钱,不具备行业调整的经济基础。
第二,自从八十年代初允许成立民营施工企业那一次改革后,三十年来建筑业既再无改革也没有对外开放,不具备行业调整的市场基础。
第三,现行的资质制度,招投标制度、建造师制度等一系列事关施工业发展的重大制度实际上是在保护落后,导致形成长期“劣币驱逐良币”的行业局面,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已明显意识到问题所在和严重程度,却熟视无睹或无能为力,导致不具备行业调整的政策基础。
说穿了,我国目前的建筑施工业远远没有市场化,是政策控制下的怪胎,是个“四不像”。所以,本该早就到来的建筑施工行业的行业调整迟迟没有到来。是故,“低、小、散”成为永远的格局,强者永远不强,劣者永远不死,行业得不到健康发展。
但是,现在情况发生了些许的变化。上面所列三条中第二条“市场基础”没有任何变化,第三条“政策基础”在修修补补,基本上等同于小孩过家家,没有本质进步,也没有实质意义。但是第一条“经济基础”变了,而且变化还蛮大。这就是大家已经认同的经济不再高歌猛进,人口红利效应衰减,全国建筑业增量甚至绝对总量逐年呈下降趋势的局面。就这么个小小的变化,就会引发一轮规模不是很大,也不会彻底的行业调整。加上一些微观层面上的变化起到的叠加作用,如PPP模式的引进和盛行,会使一批没有核心能力的施工企业失去许多机会,走向失败。
谁会走开,谁会留下来?
这一轮施工行业调整会淘汰落后产能,为高效产能腾出发展空间,对行业来说,是好事。但对于被调整者及其利益相关者来说却是灾难,企业倒闭,企业家失败,一生心血付之东流,家庭遭受重大变故;也许一生再也无力重新崛起,甚至身陷囹圄;员工失业,供应商、互保企业受到牵连,民工被欠薪不得不到处投诉引发社会动荡。所有这一切,都是施工行业调整的阵痛性副作用。所以,行业里每家企业都要设法让自己留下来。但是,一定会有人走开,而且数量不会太少。
谁会留下来?谁会走开?
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行业调整总是从那些为社会创造最少价值的企业开始,然后按创造价值的多寡依次推开。要想不被调整掉,就要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这种价值一定体现在企业利润上的。(企业有利润不一定有社会价值,企业没利润就一定没社会价值)。在施工这个行业,这样几类企业是没有或很少创造社会价值的。
首先是纯挂靠又不能将挂靠者和挂靠项目管理好的施工企业。这批企业严格来说不能算是施工企业,甚至不能算作一家企业。对于社会来说,他们的价值几乎为零,有时候甚至呈现极大的负价值。这批企业如果不迅速做出改变,将首当其冲被调整掉。(我一直不否定挂靠模式,恰恰相反,我认为如果能将挂靠者整合好,将挂靠项目管理好,向社会提供合格甚至优质的建筑产品,挂靠模式是一种为项目进行社会资源快速优化配置的很好的方式。)
然后是那批自己做工程却不能将工程做好做出利润来的企业。这批企业的问题在于管理和内控出了问题,就如制造企业生产线出问题不能生产出合格产品一样。这样的企业不倒能行吗?!
第三种情况是,每年创造的利润比支出多不了多少,支出又很难消减的。这种难以消减的支出可能是银行利息,甚至民间借贷或内部集资的高利息,或经济高潮时多元化留下的包袱。
第四种情况论述起来比较复杂,而且倒掉也有点点可惜有点点冤。它们是这样的企业,互保链已经或将出现问题,自身又严重依赖银行贷款的企业。经过08年以后各行各业的互保风波,各地方政府和地方法院对于互保链中担保企业比较持宽容保护态度,这既是基于其无过错,也是基于保护地方经济尽量少受波及。因此互保的债务责任往往会拖延一段时间,给担保企业以喘息的机会。但是,如果担保企业本身银行负债率高,此时就会出问题,因为此时银行会蜂拥向担保企业收贷。如果企业没有一定的现金储备或变现能力,银行的无理性收贷将致企业于死地。
因此,接下里的几年,能留下来的将是那些能创造利润,而且利润基本能覆盖各种风险的施工企业。
如何才能留下来?
广义来说,经营企业也就那么几招,万变不离其宗。但到具体的行业,特别是到了具体行业的具体时空,如何选择这些招数,如何适宜地应用,却是大有花头大需智慧的了。
面对当前的危境,中小施工企业大致有如下的选择,以及有这样几件事必须做。
可以选择的:是收缩还是扩展,是专一化还是多元化。是本地型还是外向型,是自营还是挂靠。是守住现有模式还是转型升级。如果要转型,转成什么型;如果要升级,往哪个方向去升。
必须做的事情大致有:扔掉那花架子,创建更实用,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的企业文化;囤积过冬的粮食,想尽一切办法保有现金;精简机构,开掉哪些不能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员工;精简业务,砍掉那些只是看起来今后会给企业带来利润或现金流的业务或公司。
更多资讯,详情关注:https://www.toujian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