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过属地化建设的“四重门”
学员12106058
2019-08-16 10:24
198人浏览

引言: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大反攻的序幕。毛主席当时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估计了三个前途:一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退回来;二是付出了代价站不稳脚,在周围打游击坚持斗争;三是付出了代价站稳了脚,不断发展壮大。三种不同的前途,也许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建筑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主动或者被动的进行区域拓展,进入到自己不熟悉的、 别人家的地盘去“抢食”,在某种意义上这和“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类似。在实操中,各企业为了区域拓展投入的资源、精力不可谓不多,但总感觉不得法,结果多是“付出了代价站不住脚,退回来”,或者是只能承接一些零星的低端项目,一直站不稳脚。真正“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成为名副其实的属地化公司的并不多。

这中间的原因有千万个:市场差异、文化差异、思想意识、资源重构等等。笔者认为建筑企业要真正实现属地化发展,远不是承接了几个项目、租建了办公楼、签约了多少员工那么简单,这需要一个过程,走过重重铁门不断进阶。

属地化发展的第一重门:业务属地化

承接到业务是属地化发展的第一步。目前来看建筑企业在区域业务承接方面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先放后收:跟着老客户走出去,或者哪里有关系和项目信息就先去对接,一开始没有倾向性的区域选择,能持续有业务的区域逐渐形成属地化公司。

另一种方式是针对性拓展,通过对广大区域进行系统的分析(如从全国70个大中城市中选择),同时结合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挑选出几个目标区域,通过系统的投入资源或者与其他企业合作等模式进行战略性开拓。

总之,市场经营是龙头,没有业务一切都无从谈起。一些企业为了更快的介入该区域,往往会借助投资及战略性合作等手段承接一些具有标志性意义工程,帮助其更快的树立品牌、打开市场。

属地化发展的第二重门:机构属地化

某个区域作为战略布局点或者通过机会性项目进入后有了持续业务,就需要考虑常驻机构的设置了。一般来说总部会在该区域先设置经营型机构,具体的生产交付交由其他子分公司/项目部;进一步发展后,区域公司会逐渐完善履约力量和管理能力,慢慢的形成集经营与生产于一体的实体机构。这个思路没什么问题,关键是这个履约能力如何培育。

在实操中建筑企业一般采用这么几种方式:

1)校招+社招,笔者曾服务过一个企业,他们的某个区域公司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履约和管理能力,把某竞争对手区域公司的大部分人员一起挖过来,虽然这种做法不值得提倡,但也是解决现实难题的一种竞争性手段。

2)由多个兄弟单位抽调人员组成新的团队,这种做法比较常见,但问题是出于自身考虑往往抽调的人员是平均水平线以下的,同时多个公司人员组合后文化、管理习惯等差异较大,融合又是一大难题。

3)上级公司指定(也有主动申请)以某一个单位为主形成区域履约能力,华北一建筑企业在珠三角组建新的区域公司,下属某二级单位在北方业务不是很饱满,整个公司一分为二配置到华南区域公司。

属地化发展的第三重门:员工属地化

员工属地化是区域公司发展所追求的,也是经常挂在嘴边的。很多企业以属地化员工的数量、占比来作为属地化建设考核的重要指标。当区域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总公司甚至只委派部分高管和财务人员。

笔者认为员工的属地化除了在当地招收员工外,还要从另外两个方面来强化。

首先是员工薪酬的属地化,总公司所在地和区域公司所在城市可能经济发展状况差异很大,这就需要针对性的调整薪酬体系,简单的以“出差补贴”等形式来解决不是长久之计(某总部在西安的建筑集团对布局在上海的华东公司,一开始采用的是补贴、调整系数等过渡方案,在业务稳定后就果断的比照华东地区类似企业调整薪酬激励机制);

其次是分包分供资源的属地化,企业来到新的区域也许会把原来的分包分供资源带过来,但从长远发展来看,高效的属地化资源应用不可或缺。

属地化发展的第四重门:人心属地化

属地化最难的是“心的属地化”,这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

首先是包括高层管理人员在内的所有员工心很安定,把区域公司当成自己长远发展的根基,高管团队没有那种“外派”、“出差”心态,区域就是“择一城终老的城市”(如中建某企业在河南要新设区域公司,公司一高管的父母妻儿都在郑州,他主动申请去拓展河南区域、扎根区域);中层骨干都在想方设法把小孩弄进当地优秀的中小学(如西部某省级建工集团在广东的区域公司深耕华南三十余年,企业的中层管理者都在深圳安家落户,打心里都认为自己就是深圳人);年轻员工想的是怎么尽快积攒首付买房。

其次文化是交融的,既承载了母公司的主流文化,又吸纳了所在区域的文化,更有适应性也容易被接纳。区域发展要进入到这个阶段很不容易,需要多年的沉淀。建筑企业在实操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1)有意识的任用、选拨立志在该地区长期扎根的高管层,特别是中层干部要选用属地化人员(这部分人员相对高管层来说数量要大,也是高管团队的预备队);2)区域公司要逐渐完备法人资质、员工社保、落户及子女入学等条件,解决员工后顾之忧;3)参与区域公共事务、承担企业公民责任,让企业和员工深度的融入当地。

笔者以前在《建筑企业:风陵渡口的十个加油包》里总结过区域拓展的十项策略:选区域、建组织、定产品、优模式、订规则、优策略、建体系、重激励、控风险、订计划。建筑企业区域拓展不易,属地化建设更难,若真能用好区域拓展这十项策略,跨过属地化建设这四重大门,也许就能翻开企业发展的新篇章。


更多资讯,详情关注:https://www.toujian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