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新闻说,投资界的大佬戴志康先生因P2P公司爆雷而“投案自首”,我没有仔细研究过事情的来龙去脉,不知道其背后的原委,是戴先生扛不住了?还是这个世道变了?
从07年开始,我也偶尔搂草打兔子,做点小投资。我身边一些做投资的朋友,都以认识戴先生为自豪,可见戴先生在投资领域的影响力,非一般人。
在戴志康先生辉煌的时候,我没有机会认识,却有三次并不谋面的接触。第一次是在一位建筑企业的董事长办公室看到他送的一张画,这位企业家把画挂在墙上,可见他对戴先生本人以及送的画是很重视的。跟这位董事长谈到戴先生的时候,明显能感觉到他认为,戴先生是家乡的自豪、朋友的骄傲;第二次是我的老朋友住在戴志康先生开发的小区里,这个小区开发的很精致,档次也挺高,这位朋友为住在这样的小区而自豪。第三次是在戴先生陷入困境以后,一家我熟知的建筑企业集团,收购了戴先生控股的上市公司,他们谈及到戴先生的喜怒哀乐、荣辱得失。这次关于戴先生爆仓的报道中,我还看到一个细节,戴先生“投案自首”之前,发声明“不甩锅”、“不跑路”、“不失联”,可见戴先生在失败的时候也是好汉,有“我自横刀向天笑”的风范,有这样的风范,我相信戴先生还有扳回来的可能。
戴先生的遭遇,给今天的建筑企业什么启示呢?我以为有三点。
首先是建筑企业的战略假设前提正在发生改变。过去30年,是建筑业直线式增长的发展阶段,虽然很多企业面临业务转型、市场转型、模式转型的挑战,但总体的市场是强劲的,业务是丰富的,资金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企业新签合同、营业收入、利润几乎总是在同步增长的,世界五百强和中国五百强中,建筑企业的数量也总是在不断增加的。但今天,中国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外部形势的变化、市场需求的变化已经从直线增长变为曲线波动,未来大有变为折线振动的可能。在过去10到15年间,大多数企业在规划企业发展目标时,习惯于画延长线,PEST分析、SWOT分析用得少,也不深入,现在到了重新捡起这些分析工具的时候,重新审视发展环境的阶段了。
战略假设前提的改变,要求建筑企业在发展思路上改变,企业在业务转型、市场转型、模式转型、资源转型方面的空间越来越小,弯道超车的机会越来越少,企业需要转变思维,从赚大钱变为赚小钱,从赚快钱变为赚慢钱,从赚资源的钱变为赚干活的钱,从赚经营的大钱变为赚成本节约的小钱,从弯道超车到直道超车。
其次是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退潮的时候才知道谁在裸泳”,说明涨潮的时候穿好裤子也是没有错的。很多年前,看过一部韩剧,名字和内容都忘记了,但有一句话印象深刻,“打雷的时候,要躲起来”。2008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我用三个月阅读了很多环境变化企业破产的案例,其实大多数企业很难经受外部环境的大幅波动,我曾经抛出这么一个问题:“在中国有多少建筑企业,能经受3到5年,每年新签合同、营业收入、营业贷款下降10%?”在我问过的数十家大型建筑企业,只有一家企业的董事长告诉我,他对自己的企业经受这样的挑战有信心。
目前的外部形势和建筑业的市场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既有利好的因素,也有利差的因素,不确定性的因素不断增加,判断正确,也许企业获得超越式发展,如果判断错误,下注太重,可能遭遇重伤甚至生命危险。做成一个企业并不容易,需要数十年的持之以恒、天时地利人和,而毁掉一个企业,却只要一个错误。何巧女女士的东方园林如此,董文标先生的中国民生投资如此。虽然生死乃常事,但投资领域有一句名言:宁愿错过,不可投错,保住企业,才有未来。
第三是激发企业内部的活力。无论外部形势好坏,激发企业内部活力永远正确。外部形势好的时候,内外部两股力量都会推动企业发展;当外部环境不太好的时候,内部力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这时,激发内部活力显得尤其重要。在中美贸易展中,华为可能是受到影响最大的企业之一,“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堡垒也最容易从外部加强”,正是把外部强大的压力变为内部强大的动力,华为18万将士才能在任总的领导下,变得斗志昂扬。也许,这是华为达到新高度的重大机会。
那么如何激发建筑企业的内部活力?
华为任总的总结很多,如“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用好干部”。一位刚到平安任职的前建筑企业董事长告诉我,平安的机制就是高度市场化的机制,用人上干得好的正激励,干得不好的负激励;业务上干得好的业务继续前进,干得不好的业务关掉。一位只做传统建筑业务的民企董事长在内部反复强调,“业绩要用阿拉伯数字说话”。
显然,好企业遵循的原则是相似的,只是技术层面的手段各不相同,如何算好账、分好钱,是企业永恒的管理问题。
时代的发展,到了新的分水岭,没有人知道分水岭的哪边更好,或许只有选择,没有对错。未来的人们,只有解读,很难知道真相,而活在当下的建筑企业领导者们,必须作出选择,而这选择,影响着千百个家庭的生计和企业的未来。
更多资讯,详情关注:https://www.toujian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