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高楼之变迁
学员12106058
2019-09-23 15:16
250人浏览

1.jpg

若要说明一个城市的变迁,同一地点在不同时期拍摄的照片是常用手段之一,数张照片中一点点升高的天际线,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成长。而于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第一高楼”这个易变又难得的称号,也正是一个国家不同时期发展的精华所在。

从中苏友好大厦到上海中心大厦、从3层到118层、从110.4米到632米……70年来,在几代建筑人的努力下,无数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其中那些曾经亦或是现在的“第一高楼”,也分别承载着不同时期国内建筑业别样的历史。

2.jpg

中苏友好大厦与白云宾馆:热情与坚守

曾经的远东第一高楼是旧上海的地标,1934年落成的国际饭店,83.8米的纪录久久地占据着上海乃至中国的楼宇标高,这一历史终将在回到人民怀抱的上海结束。新中国成立不久后,为了学习“老大哥”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中共中央决定于1955年3月在上海举办苏联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于是建设一个与之相适应的展览馆——即中苏友好大厦——的计划就被提上了日程。

彼时,国内建筑业尚处于萌芽时期,政府请来了苏联专家进行选址、设计工作。经过反复调研,最终,大厦选址在哈同花园旧址,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市静安区延安中路1000号。

为了符合“永久性建筑、美丽壮观、经济合适”的要求,大厦设计摒弃了以往上海建筑所惯用的打桩方法,改用箱形基础。同时,对于土壤压力的处理,也未采用过去的每平方米荷重5至8吨的标准,部分使用了每平方米荷重12吨以上的标准,以保证建筑物沉陷均衡。对于大厦中央大厅与两翼沉陷程度不同的情况,也做了特殊处理。

中苏友好大厦自1954年5月动工兴建,施工时间前后十个月,其间历经了连续两个月的雨季、八至九级的台风、数十年来最高的潮汛以及现在难以想象的摄氏零下10度严寒。最终于1955年3月竣工,建筑高度110.4米,是当时国内的第一高度,也成为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直到现在,大厦顶端那颗耀眼的金星,依然散发着那段红色岁月的气息。

3.jpg

时间的车轮来到1972年,那时,“文革”的十年浩劫尚未结束,美国总结尼克松访华正式开启了中美之间的新关系。在这充满了变数的一年里,为扩大对外贸易,适应交易会的需要,中央决定在广州兴建白云宾馆。

与中苏友好大厦不同,此时国内建筑业界已有了不小的成长,白云宾馆的总设计师由全国著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莫伯治担任,并由当时的广州市设计院执行具体设计工作。而设计小组的成员,大都是在“文革”时被打为“臭老九”的知识分子,他们中的一员,白云宾馆建筑设计师之一林兆璋曾如此回忆道:“被压抑了这么多年,一听说有机会锻炼啦,大家都感觉像是被‘解放’出来的。”

在设计成员的努力之下,白云宾馆的设计方案很快就出炉了,方案里有很多创新,其中之一就是宾馆的外观设计采用水平线条,可以满足高层建筑外墙和窗户挡雨排水的需要。但这却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曾有人指责说:“水平线条代表的是资本主义,竖直线条才是代表社会主义。”这个现在看来有些滑稽的观点,在当时却有着十足的威胁。幸运的是,在当时广州市副市长林西的支持之下,方案最终得以通过。

白云宾馆于1973年动工兴建,1976年初完工。楼高120米,共34层,拥有客房718间,为当时的中国第一高楼。

白云宾馆是岭南派风格融入现代建筑的一个典范,其总设计师莫伯治曾说:“没有自然界配合的建筑,起码不是一个完美的建筑。”为了保留选址中的一座小山丘,他特意将白云宾馆后退,距离道路200多米。山丘的土壤大树,也保留下来,成为宾馆内的自然景观。宾馆的中庭,利用原有的三棵古榕树,再通过瀑布、景石、水池,形成了一个典雅的空间。用建筑来迁就树木,这在之前是从未有过的思路。

从上海中苏友好大厦到广州白云宾馆、从政治需求到经济需求、从苏联专家到自主设计,时隔二十多年的两栋楼,虽然只增高了十多米,却蕴含着这一代建筑人数不清的进步与汗水。

4.jpg

金茂大厦:超高空上的突破

改革开放,春风吹满华夏大地;南方谈话,带来一片生机盎然。1992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浦东新区设立,邓小平提出上海要“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在此背景下,上海金茂大厦立项。为了在浦东建造这座具有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大楼,各路建筑人马再次汇聚到一起。

金茂大厦的设计采取国际征集方式,完全透明公开,国内外许多著名设计公司都参与其中,最后,美国SOM设计事务所以其独具特色的方案拔得头筹。

在外观上,SOM借鉴中国宝塔的建筑风格,把金茂大厦设计为具有现代中国特色的超高层建筑。在细节上,88层建筑、8根周边矩形柱、层面向内收缩每8层一单元等,都迎合了中国人对于发财和吉利象征的喜爱。在结构设计方面,采取钢筋混凝土核心筒加三道井字型穿透外伸的钢桁架作为基本的受力体系。专业上系钢材和混凝土的混合式结构。其结构原理起源于中国山西省应县的木塔,历千年而不倒。

SOM的设计方案无疑是优秀的,但当时中国并没有超高层建筑的设计规范,建造400米以上高度的建筑更是史无前例。对于美国SOM设计的结构类型能否在地质条件特殊的上海浦东造出超高层建筑,许多专家都表示怀疑。面对争议,业主单位请来了著名结构工程专家李国豪院士。在详尽地审定了所有材料,(下转第2版)

并组织了大量论证后,他提交了经过其亲笔签名的书面意见,意见中明确提出,只要细高比控制在1:7以内,可以建造金茂大厦。

书面确认,意味着李国豪院士承担了基本的风险责任。可以说,正是有了他敢于承担第一次的风险,才有了金茂大厦。

5.jpg

而金茂大厦的突破并不止于此,设计、打桩和基础施工完成后,金茂大厦建设进入总承包招标环节,和设计一样,总承包施工依然采用国际招标。当时,来自国际及香港的总承包高手云集,却没有一家来自内地的建企。这是因为,过去内地的五星级酒店和超高层建筑的总承包,大都由发达国家的著名总承包公司或港企承担,内地企业没有相应经验,自然不会被考虑在内。

凡事总要有第一次,这次站出来的是上海建工集团。面对标书已经发出的情况,上海建工主动找到法国西宝、日本大林组和香港其士所组成的联合体,要求以平等形式加入并取得了他们的同意。经过报价、降价、联合体解散等风波,最终,以上海建工出面牵头,重新调整权益比的联合体中标金茂大厦项目,并且由上海建工承担工程总承包的全部技术和经济责任。

在签约仪式上,业主方坦言:之所以把标的最后判给联合体,是带着对中国国有企业很大的热情和信任才作出这样决定的。

显然,上海建工并没有辜负这份信任——1994年5月,上海金茂大厦动工;1997年8月,上海金茂大厦结构封顶。建成的大厦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9万平方米,其中主楼88层,高度420.5米。

从设计到总承包,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建筑人越过了400米的高度。这一时期,面对与国际上的差异,努力追逐、勇于突破是他们的主旋律。

 环球金融中心与上海中心大厦:于新世纪起舞

环球金融中心项目的建设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这个由日本企业牵头,40多家企业投资兴建的项目,原本设计高度460米,于1997年开工。不巧的是,项目开工后,亚洲金融危机席卷而来,资方纷纷撤出,工程一度停工。直至2003年,项目再度复工时,原本460米的设计高度已经不如一些在建项目。然而,日本方面坚持“兴建世界第一高楼的初衷不变”,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最终的环球金融中心要比原来增加7层,即达到地上101层,地下3层,总高492米,是当时的中国第一高楼,也预计将成为当时的世界第一高楼。

新的设计目标意味着新的困难,1997年停工时,环球金融中心已经打下了规模庞大的地基,若再要加层数,地基难以承受。因而只能从结构设计上入手。对此,设计方给出了一种全新的结构:钢梁从钢筋水泥构成的核心,向四周伸展开去,固定在一个对角线交叉的结构上。大厦每隔十二层就有一个这种结构,使得这座101层的大楼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12层的建筑堆叠。这种模块结构省去大量钢材,既省工也省时,可以说是建筑结构史上的一次革新。得益于新的施工设计和施工方法,施工速度也得到了加快,最快能达到“三天一层”。

首次冲击世界第一高楼,对于施工方来说也是一种挑战,环球金融中心项目总承包由中国建筑与上海建工组成的联合体承担。面对又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建筑人展现出了强大的创新能力,项目所研究的巨型钢结构安装、模架体系、深基坑综合施工、工业化建造等工程建造关键技术,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国家级工法7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7篇,创新性地解决了超高层钢结构施工的共性难题,以及深基坑施工100米直径无内支撑的技术难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曾经亦步亦趋的中国建筑人,开始逐渐展露其“基建狂魔”的风采。

6.jpg

环球金融中心于2008年竣工,而就在同一年,一座被称为“陆家嘴最后一座超级摩天大楼”的建筑也开工了,它便是上海中心大厦。

早在1993年,便已确定了在陆家嘴将会有3栋超高层建筑,并由此向外逐渐延伸、变矮的开发规划。而继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之后的上海中心大厦,便是这一规划的核心。

金茂大厦的外形借鉴了中国古代的宝塔,环球金融中心的原设计方案借鉴了中国庭园建筑的“月门”,那么上海中心的设计又将怎样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的结合呢?经过国内外设计事务所的激烈角逐,最终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龙型”方案脱颖而出。方案之下的上海中心大厦建筑外观呈螺旋式上升,建筑表面的开口由底部旋转贯穿至顶部,宛如一条扶摇而上的巨龙。同时,柔和的身段也完美“包容了”周围另外两座超级大厦,与之共同构成了和谐的城市天际线。

这种外形设计不仅仅只是好看,从顶部看,上海中心大厦的外形好似一个吉他拨片,随着高度的升高,每层扭曲近1度。这种设计能够延缓风流,将风带来的侧力减少24%,前不久奔袭上海的台风“利奇马”便很好地验证了这栋超级大楼的抗风性能。

此外,在上海中心大厦中还创造性地使用了双层玻璃幕墙,内层是圆形,外层则为圆三角,设玻璃正面之间的空间在3英尺到33英尺之间,为空中大厅提供空间,同时充当一个类似热水瓶的隔热层,降低整座大楼的供暖和冷气需求,并且庇护着大楼内24座空中花园。这也是世界上首次在超高层建筑安装14万平方米柔性幕墙,难度系数在幕墙界堪称世界之最,可谓是艺术高度与工程难度的极限结合。

上海中心大厦项目的总承包方为上海建工集团,这也是他们在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之后,首次独立总承包了这个中国第一高楼项目。这是多年努力得来的认可,但却也是一个新的难题。他们需要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便是该工程那当时世界最大的超深、超大、无横梁支撑的单体建筑基坑。

基坑的大底板是一块直径121米,厚6米的圆形钢筋混凝土平台,面积相当于1.6个标准足球场大小。面对大体积底板浇筑所面临的热胀冷缩开裂问题,工程师们设计了复杂的浇筑步骤。这些步骤的核心在于,要在60个小时内将整个底板浇筑完成。这意味着,每秒钟就要有一头牛那么重的混凝土倾泻到底板上。过程中只要出现一处差错,都会导致整场“战役”的失败。为了“打赢这场仗”,上海市调动了全城80%的搅拌车,将混凝土从全城各处的搅拌站运往工地。在持续工作了60个小时后,史无前例的大底板浇筑成功,由中国工程师将其完美达成。

底板浇筑只是该项目一系列困难的代表,在攻克无数难关后,2016年3月,上海中心大厦建筑总体正式完工。项目面积433954平方米,建筑主体为119层,总高为632米,结构高度为580米,现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三高建筑。

7.jpg

七十年风雨兼程,一座座高楼大厦见证着新中国的成长。在不断刷新的城市天际线下,中国建筑业从落后时代到亦步亦趋再到世界前沿、成为“基建狂魔”,无数汗水凝聚于其中。如今,在经济、环保等理念的驱动下,许多城市、国家宣布不再新建摩天大楼。或许“中国第一高楼”这一称号将久久不会易主。但随着中华民族重返世界之巅的脚步,相信中国建筑人也必将不断在业界筑起自己的“世界第一”称号!



更多资讯,详情关注:https://www.toujianyun.co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