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玩笑引发的忧思
张景利
2019-10-14 10:23
253人浏览

国庆假期里朋友聚会,开车穿过上海市区,中环线上车来车往,两边高楼鳞次栉比。车外到处是飘扬的五星红旗,车内朋友们正热烈的探讨着国庆阅兵上展示的东风-41和“白杨”、“民兵”谁更厉害,一派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
突然一平日里话语不多的朋友望着车窗外悠悠的说:“你们说这么多高楼大厦,以后怎么拆啊?这些拆除后的建筑垃圾都往哪搁呢?”一阵沉静,“老兄,你会不会聊天啊,一开口就把天聊死了,晚上你买单”。“啊?抱歉,晚上我买单”,哈哈哈哈……
朋友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刺激我的神经,我满脑子的在做测算:
测算1:上海市有2500万人口,人均80平(含住宅、公用建筑等),则上海大数应该有20亿平建筑;若按建筑使用寿命40年计算的话,每年要拆除5000万平建筑;
测算2:每平米建筑(含楼面及墙体等)能产生0.43立方米的建筑垃圾(按通用的换算标准取整:1)土木结构类建筑产生的垃圾体积=拆除面积*0.392;2)砖混结构类建筑产生的垃圾体积=拆除面积*0.462),则总共会产生8.6亿立方米建筑垃圾;按上海市区面积1000平方公里(10亿平米)计算的话,这些建筑垃圾理论上能让上海市区至少抬高0.86米,还不含道路桥梁拆建带来的建筑垃圾。
过去的二十年里每说到拆迁,大家想到的就是暴发户、巨额的赔偿款,背后的原因是一路狂飙的房价和高企的容积率,开发企业有暴利可图,支付得起巨额的拆迁费,被拆迁者一方面改善了居住环境,另一方面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回报,拆迁者和被拆迁者都乐得其成。“拆迁”一词甚至成了年度热词,也寓意着一个城市的革旧立新、欣欣向荣,一个家庭的脱贫致富,阶层跨越。
然而,树毕竟长不到天上去。随着国家“房住不炒”的提出,调控愈来愈紧,民众对未来房价持续上涨的预期降低,再加上市场向来是“买涨不买跌”,各地楼市普遍降温,特别是二手房成交量下降明显,市场拆旧建新的动力明显不足。未来这些房子“老了以后”该怎么办?

1、建筑老化,必须拆

一般建筑物的设计使用年限是50年,当然不是说超过50年就必须拆,在现实中,使用超过50年的房子比例非常的低。这与建筑物的设计有关,与钢筋水泥的物理特性有关,也与使用功能及保养有关。现在看一些上世纪90年代早期的住宅,使用差不多30年后,电梯故障及隐患、电力主线路老化、住户多次装修后对承重墙的损害等都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局部的小修小保已经不能解决实质的问题,大修基金早已用罄且很难再征收,拆除重建也许是唯一的出路。
从近年来陆续爆出的建筑质量门事件来看,在房价暴涨的时代里那些“大干快上”的建筑物质量可能还不如以前的老建筑质量靠谱,未来拆除重建一定会来得更快、更集中。

2、成本高企,拆不动

前段时间有分析文章称,未来在一些大城市将出现新的贫民窟—高层住宅密集区。新的贫民窟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高层建筑密集区建筑容积率大(可参考香港指标),居住人口多(建筑进入使用寿命的后半程,往往经济条件好的住户先搬离了出去,剩下的是经济实力较弱的住户)等,拆迁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成本极高,这些高容积率、高居住密度、高拆迁难度地区往往让开发商和政府望而却步,宁肯去搞新的开发区或居住区也不愿意做拆旧建新。时间一长,这些地方甚至会成为犯罪高发点,逐渐沦落为贫民窟。
古语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许若干年后,这些现在人们趋之若鹜的居住地的改造比近年来的棚户区改造难度要大得多。

3、建筑密集,拆除难

现在高楼爆破有三种主流方式:定向倾倒法、原地垂直塌落法、内爆法,我们虽然熟练的掌握了这些技术,但在高密度区域里拆除某栋高楼涉及的不是简单的爆破技术,对环保、安全稳定性及时间要求都非常高,若只是偶然的拆除一两幢还好,当这些年修建的巨量的楼房进入拆除期后,拆除的难度及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将指数级增长。
畅想下,几十年后的城市,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到处拔地而起的吊机,而是轰隆的爆破声及排成长队的运输车。当然这也算是一个时代的画卷。

4、垃圾天量,何处去

任谁都预测不到中国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如此巨大的建筑量,每年新开工面积接近50亿平、消耗超过20亿吨的水泥、近10亿吨的粗钢……,所以对天量建筑垃圾的处理并没有合适的预案。
常见的处理方式有填埋(但限于经济因素和技术问题,往往没有做粉碎等处理而直接堆放、填埋)、废弃再利用(限于技术、成本和产能因素,对比未来建筑垃圾的量来说是杯水车薪)等,建筑垃圾的堆放/填埋空间在哪里,运输也将是个巨大的挑战。我们现在经常看到电视里播放的堆积如山的生活垃圾,这些相对于建筑垃圾来说还太小儿科了,面对废弃的钢筋水泥这些坚固无比的无机物垃圾才是真正的大难题。
就像是人口问题一样,社会享受了人口带来的红利,后面就一定会面对老龄化带来的“负利”。我们现在享受的是建筑带来的“红利”,面对如此巨大的建筑存量,维保和拆除都是绕不过去的坎,未来建筑带来的“负利”,我们也一定会面对。建筑企业面对萎缩的增量市场,又该如何从存量市场里挖掘机遇呢?
正如某央企工程局的一位领导所说:建筑企业要围绕建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面对未来萎缩的增量市场,我们已经在着手研究建筑物的维保和拆除,以及与之匹配的内部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虽然这个转型困难和挑战很大,但我们有信心和决心去做,因为这是市场的要求和机遇,也是我们建筑企业的使命和担当。
一句玩笑话,一个不可回避的严峻现实。所幸,我们还有时间未雨绸缪。



更多资讯,详情关注:https://www.toujianyun.com/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