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人力资源管理员考试专业技能复习指导8
学员12106058
2016-12-20 09:55
96人浏览

写实资料的整理汇总

在实地观察的基础上,应对岗位写实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具体步骤是:

1.计算各活动事项的时间消耗。

2.对所有观察事项进行分类,汇总计算出每一类工时的合计数。

3.编制岗位写实的汇总表,在分析、研究各类工时消耗的基础上,计算出每类工时消耗占用全部工作时间及作业时间的比重劳动效率可能提高的程度

清除非生产时间和非员工个人造成的停工时间M1=(Tfs+Ttgf)/Td=(24+25)÷419×100%≈11.7%

清除员工造成的停工时间M2=(Ttgg+Tgxk实际-Tgxk标准)/Td=(12+19-15)419÷×100%≈3.8%

劳动效率可能提高的程度:M1+M2=11.7%+3.8%=15.5%

注:*标准个人需要与休息竟放时间Tgxk=15工分。

4.分析岗位工作的内外环境和条件,掌握关联工作活动的各种信息。

5.根据岗位写实的结果,写出岗位综合分析的报告。

二、作业测时

作业测时也是进行工作岗位调查的基本方法之一。

(一)测时前的准备

1.根据测时的目的选择测时对象。测时对象确定后,调查人员要将测时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向员工解释清楚,以便取得员工的配合,共同把测时工作做好。

2.了解被测对象和加工作业方面的情况,如工种、技术等级、工龄、设备、工具、工作地布置、环境条件等。如果测时是为制定时间标准提供资料,则还需要在作业现场,建立良好的生产秩序,如工作地服务、技术服务、合理布置工作地等。

3.根据实际情况,将工序划分为操作或操作组。,划分的原则是:基本时间和辅助时间要分开;机动时间、手动时间和手工操作时间要分开。在划分操作的基础上,确定定时点,作为区分上下操作的界限,以保证每次观察记录的一致性和正确性。

4.测时最好在上班1~2小时后,待生产稳定后进行。测时观察的次数,要根据生产类型、作业性质(机动、手动、机手并动)和工序延续时间的长短来确定。在大批量生产的条件下,测时精确度要求高,观察次数要比单件小批生产类型多些;如果工序的延续时间长,每次测定结果出现的误差要相对小些,观察的次数也可以少些。测时的观察次数可以采用下面的公式求得:

在保证可靠性为95%的情况下,如观察值精确度在士5%时,公式为:

在预测精确度控制在±10%时,公式为:

式中:N——应观察的次数;

n——预先试验性观察次数;

x——预先观察的结果。

(二)实地测时观察

测时观察通常采取连续测时法,就是按操作顺序,连续记录每个操作的起止时间。也可以采取整体法,即反复记录全部操作的延续时间。如果工序中的延续时间较短,不容易连续记录,也可以采用反复测时法,如第一次测定一、三、五项操作,第二次_测定二、四项操作,交替测定记录(参见表1—4)。在测时过程中,调查人员应严格按照确定的“定时点”进行记录,如果出现中断或不正常的情况,应在测时表中注明。

(三)测时资料的整理、分析

1.根据测时记录,删去不正常的数值,以便求出在正常条件下操作的延续时间。

2.计算有效的观察次数,求出每一操作的平均延续时间。

3.计算稳定系数,检验每一项操作平均延续时间的准确和可靠程度。稳定系数是测时数列(同一操作多次测定记录的时间值)中最大数值与最小

数值的比值,即:

稳定系数=测时数列中最大的数值/测时数列中最小的数值

稳定系数越接近1,说明测时数列波动越小,比较可靠;相反,则说明数列波动越大,可靠性越小。稳定系数超过规定的限度,就需要重新测定

4.由每个操作平均延续时间,计算出工序的作业时间,再经过工时评定,得到符合定额水平的时间值,作为制定时间定额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