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言新常态下中国BIM的发展 ——对话北京中建政研信息化资深
中建政研
2016-11-09 09:02
198人浏览

大数据时代,建筑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日益加速。随着2015年7月1日住建部《关于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的指导意见》的发布,建筑行业即将迎来一轮BIM普及的热潮。为了帮助中国工程建筑行业特别是中建政研的会员企业打造数字化的建造企业,中建政研联合业界知名技术中心、数字中心等共同发起了“中国工程数字建造联盟”。此举受到了业界及业内媒体的广泛关注。日前,来自“工程建设与设计杂志”、“中国建设传媒网”、“中国建设信息杂志”等媒体的记者就BIM问题对中建政研及中国工程数字建造联盟相关专家进行了深度访问,相关稿件陆续发布。

以下为“工程建设与设计杂志”发布的文章《三言新常态下中国BIM的发展 ——对话北京中建政研信息化资深专家团队》

三言新常态下中国BIM的发展 ——对话北京中建政研信息化资深专家团队

BIM进入中国十几年来,早已过了初期的概念宣导阶段,无论是甲方、设计方还是施工方都有了自己的BIM账,都在进行着自己的BIM化道路。

从单兵作战到如今全行业的普及大潮,工程各方被冲击的同时,也都产生了深深的思考。 

从中央到地方,BIM意见和标准纷纷出台,这对行业的发展、企业的未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和意义?

行业专家汇集一堂,且听一家之言,言新常态下BIM的发展问题。

一言BIM的顶层设计

从2011年5月,住建部颁发《2011-2015年建筑业信息化发展纲要》开始,BIM技术进入大众视野。2012年1月,住建部印发 《关于2012年工程建设行业标准规范制定修订计划的通知》,意味着中国BIM标准制定工作的正式启动。2014年,住建部发布《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再次明确推进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术在工程设计、施工和运行维护全过程的应用等工作。2015年6月16日,住建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司发布《关于印发推进建筑信息模型应用指导意见的通知》,从BIM应用的意义、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工作重点以及保障措施五大方面,明确了BIM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发展原则和路线。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BIM政策的制定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上海市、广东省等行业主管部门已相继出台了在本地区关于推进BIM技术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北京、辽宁、山东、陕西等省市都明确提出了在建筑业中推广应用BIM。另外,行业协会也从各个方面对BIM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舰:政府在BIM应用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奠基和引领作用。作为BIM技术的有效推动者,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组织制定BIM应用相关法律法规;组织编制BIM应用详细性或实施性发展规划;组织编制BIM应用技术导则、规定或规范;强制(或建议)某些大型政府投资建设项目使用BIM设计建造;以课题委托、评比评优等不同方式,扶持或激励国内从事BIM研发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行业组织或软件厂商或工程建设重要企事业单位,以不同角度、不同层面、不同方式,来共推BIM应用发展。这次的指导意见从大层面规定了建筑几方的工作,使各方在使用BIM技术为自己创造效益的道路更加清晰了,对整个行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张国辉:其实,在没有明确的政策文件之前,我们就已经在做相关的工作了。总要做的,开始做总比坐着等强,等任何一个法规出来再跟着政策走这是很困难的事情。因为做BIM本身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看不见对岸,也不知道摸着的是不是石头,但从总体来说我们已经置身其中了,已经处于整个大潮之中,我们在趋势里努力,做出的每一点,哪怕是错误的,都会为整个大势贡献我们的力量。如果我们做的是对的,实践会检验,也会不断推广,那么我们也就形成了属于我们自己的BIM体系。

这次住建部发布的《意见》还是比较全面的。我认为,做BIM,大方向上企业先行是没有问题的,做到一定程度,政策开始引导,我相信,到时候相关的技术自然而然就会符合标准。

秦飞宇:《意见》中规定,“到2020年末,申报绿色建筑的公共建筑和绿色生态示范小区,新立项项目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中,集成应用BIM的项目比率达到90%”。我来说一下这个数字。应当说这个数字定的还是比较高的,这属于市场问题:大项目用BIM的优势是无与伦比的,在后续施工、采购方面BIM的优势会凸显得更为明显;但如果运行小项目,比如,纯设计的项目,周期很短,这个时候用BIM不管是从周期还是进度方面都无法满足我的需求。从费用上看可能是赔本的;从进度上讲,可能满足不了这种短、平、快的要求。反过来说我们的大项目比例是不是能占到90%以上呢?恐怕到不了,所以我认为这个比例也许有些高了。

杨震卿:90%也罢,80%也罢,上海的100%也好,要具体看怎么定义BIM的运用。上海的100%是有前提的:政府投资的项目。这样的项目可控,并且还辅助了付费标准。

某种程度上讲,如果是全生命周期都用BIM,90%肯定实现不了,但如果只是片段性、碎片性的运用,90%并不难实现。

二言BIM的商业模式

有人认为:“在中国,如果不实现工程总承包,那么BIM必然无法更好地发展。”这是尖锐的言论,还是发展的局限?

杨震卿:且不说这个论断的正确与否,BIM运用在全生命周期实现不了这是个共识,但可以碎片化、片段化的实施,当片段化到一定程度,就自然连接起来了,不是说某人或某个机构觉得应该连起来就能连起来,这得经历市场化的过程。

秦飞宇:在我看来,BIM发展的关键问题实际是商业模式问题,即BIM商业模式的问题。就我做过的国外BIM项目举例,国外的BIM是自然而然的、是全面的;而我国当前的BIM 应用还不是这个样子。

从合同上说,国内的合同是总价合同,国外的合同是开口合同、是单价合同,工时增加还会继续付费。这两种合同导致的不同结果是:国内设计院没有积极性去做优化设计,可只有在不停的优化设计中才能发挥BIM可视化、精细化的优势。国外业主会请专业的咨询团队,咨询团队的规模甚至超过设计团队,而且和设计团队专业程度一样,是一对一对接的。项目启动的时候,相关文件也会很全面,种种规定精细的超乎想象。

应该说,国外做项目的方式方法还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可借鉴性很高。可喜的是,国内的一些项目也在向这方面努力。

三言BIM的限制发展因素

BIM的发展早已不是前些年的概念普及,在应用中,建筑设计各方也都有了自己的心得,那么,当前阶段,制约BIM技术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又有哪些?

张国辉:对施工企业而言,“钱”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谁出钱去做BIM?

业主是运用BIM最大的受益方,这是毋庸置疑的。施工的建造成本大概占到开发成本的20%,施工方价格变动10%、20%,对业主来说也只是1%、2%。可以说,施工单位辛苦用BIM得出的成果对甲方的影响是相对较小的。

那么,哪一部分是影响大的?实际上是设计方,设计方影响的是工程的全生命周期,设计方做的BIM计划应当由业主买单。设计单位的工作占整个工程80%~90%的工作,其产生的附加值远远超过建造成本。

这就需要业主看清楚、想明白这之间的关系,敢于投资、善于投资。

秦飞宇:第一,观念问题,很多业主甚至设计单位的观念也还存在着守旧、认识不清的问题。第二,还是商业模式问题,钱花出去,不知道从哪儿挣回来。第三,企业如何调整项目运作的体系与新的工具配套。工具变了,工作流程也得变,要重新分工。工作分解后,还要将工作定额做出来,这实际上是一个深层的管理问题。

这些问题国内企业重视的比较少,更多的是将精力放在建模上。但是无论是对设计人员还是施工单位,这些问题恰恰是最重要的。

后记:

采访时间很短,但是却听到了中国BIM人的诸多心声,在这条不见深浅的BIM之路上,还有多少挫折亦或几许收获我们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还会有更多的人去践行这条路,为中国的BIM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致敬,可爱的中国BIM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