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报:论道转型,让这个冬天不太冷
学员12106058
2016-11-10 08:55
200人浏览

论道转型,让这个冬天不太冷

——第二届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纪实

中国建设报记者 刘月月

建筑业总产值创24年来新低,利润出现悬崖式下跌,勘察设计行业新签合同额明显下降,企业出现裁员潮……

2015年,依靠固定投资拉动的建筑业真切体会到了经济下行的寒冷与残酷。未来,这场寒流将不断蔓延,波及建筑业整个产业链。很多企业在寻求突破和发展,也有的面临着生死抉择。

2016年伊始,由北京中建政研集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建筑业改革与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业内专家、学者、企业代表深入探讨结构调整、供给侧改革、PPP等内容,就经济下行情况下企业的生死之道、新常态下企业的转型升级展开论道。

研究市场 深挖需求

20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体制机制改革是关键。因此,国家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岁末年初,供给侧改革也成为各行各业热议的高频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常务副主任、总经济师、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会长李秉仁在论坛发言中指出:“国家经济结构失衡主要矛盾出在供给侧。也就是说市场需求的产品,我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有限的产品,我们大量生产。”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相关领导指出,供给侧改革的本质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服务模式的创新,就是去掉那些不被需求的产品,创造出市场需求的产品。她认为,进入新常态,是总量紧缩的过程,是结构调整的过程,是建筑产品品质提高的过程,是加紧创新的过程,是深化改革的过程,是倒逼企业进步的过程。对于企业,不但要仔细研究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人的需求,还要引领需求,满足潜在需求。传统建筑业在新形势下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不仅是国家战略需要,也是行业本身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在经济高速发展时代结束、高成本时代来临的双重压力下,从粗放转向集约发展,了解和满足市场的真正需求才是企业的立足之本、根本之道。

近两年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在不断研究和探索深化建筑业改革,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力求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

在中建政研集团董事长梁舰看来,建筑业服务模式的创新也是一个深挖需求、建立新的盈利模式的过程。建筑企业亟须快速调整战略规划,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明确战略规划 打造核心竞争力

 在经济压力下行、发展前景不明朗的悲观态势中,“一带一路”、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海绵城市、京津冀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PPP等一系列国家战略的出台,成为建筑业发展的新希望、新机遇。

北京海方格投资咨询有限公司首席专家顾问王树海强调,复杂环境下,企业转型成功就能快速发展,如果转型操作不理想,那么就意味着企业逐渐萎缩甚至倒闭。

中建政研专家委员会委员李君认为,改革与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核心是有没有可持续的竞争力。企业一定要找好自己的定位。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构建就是要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战略规划并融入到市场战略中。

很多企业也看到了国家战略带来的市场机遇,探索转型之路。其中不乏成功案例。资本、技术、实力雄厚的龙头企业高度融入国家战略、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发展,向着高端化、国际化、综合化的发展方式。有些企业也在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服务质量提升来寻求新的增长方式。然而,更多的企业不知如何转型、转向何方。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转型是一个长期的资源运作过程、能力积蓄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方向准不准。未来的市场竞争是差异化的竞争,要想适应,企业必须要有自己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中建政研工程建设领域规划咨询资深专家杨贺龙指出,企业以前更注重的是拿项目,希望拿到更多的项目,很少考虑战略规划和运营模式。新形势下,企业必须注重战略规划、明确发展基调,必须改变以往靠规模和速度的扩张发展模式,注重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以此为基调推动企业各个版块和业务的协同创新发展,同时要注重科技、业务模式和体制机制的协同创新。

抓住PPP机遇 亦勿盲目跟风

“如果把战略制定得再漂亮,没有资本做支撑,战略就很难落实。因此,企业的发展必须要注重有资本运行,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王树海说,去年开始,国家很多基础设施项目都要求采用PPP模式,对企业的融资能力、资金整合能力、资本动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企业必须将运作模式由BT转向PPP,如果还没有关注PPP模式,就意味大量业务要流失。

梁舰说:“2015年是PPP元年,政策出台密集。PPP投建一体化模式是企业转型的契机,也是国家治理能力和企业管理能力提升的机遇。企业一定要抓住这个机遇。”

然而,在国外有五六十年历史的PPP,作为中国政府大力推动的项目融资与管理模式在我国只是一个推出不到两年的新生事物。

中建政研律师崔春平说:“目前,PPP的部门规章多,没有大法规范,相关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尚未完善。有些地方政府还没有搞清楚PPP到底是一个什么模式。一个PPP项目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的信用和财政支付能力,合同风险和法律风险十分大。

在国家推动下,无疑PPP模式将掀起一股热潮,如何避免盲目跟风、理性应对热潮、抓住转型契机,这是当下企业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中建政研合伙人、专家委员会委员何饶指出,企业在投资做PPP项目之前,要评估自己是否具备做PPP项目的能力,包括融资能力、技术能力等,还要评估项目的风险和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