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交通网现状评价
(一)发展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建设,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巨大变化,综合交通网络总量已初具规模,网络布局和结构明显改善,技术水平日益提高,运输能力显着增强.到2005年底,全国运输线路总里程达到217.2万公里(不含民航航线和海上运输线路),其中铁路7.5万公里,公路193万公里,内河航道12.3万公里,油气管道4.4万公里.民航运输机场142个,沿海和内河码头泊位35200个.
(1)从综合交通网的布局看,已形成连接全国城乡的基本网络形态.2005年综合交通网的平均密度为22.6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东部地区60.6公里/百平方公里,中部地区38.7公里/百平方公里,西部地区12.2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国乡镇公路通达率为98.3%,建制村公路通达率为94.5%.
(2)从综合交通网的结构看,基本形成了点、线、面相衔接,干支层次清晰,分工日趋明确,集疏运衔接配套的客货运输系统.在长期的运输网络布局中逐步构建了东部沿海、沿长江、京沪、京广客货运输大通道和南北能源运输大通道,形成了围绕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地区五大港口群体,以北京、上海、广州等枢纽机场为中心的机场体系,承担了我国客货运输的主要任务.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运输机动性、承载能力和可靠性明显提高.
(3)从综合交通网的演进历程看,一是各种运输方式以其技术经济优势和满足市场需求为主导,处于不断完善的大发展时期.二是伴随先进科技的应用,交通基础设施整体技术水准快速提升,运输网络的发展从以"通"为主上升到以"畅"为先.2005年,铁路复线率为39.4%,电气化率为31.2%,高速公路里程达到4.1万公里,等级公路占总里程的82.5%,沿海港口万吨级深水泊位1113个,民航大型机场25个.以交通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为标志,运输大型化、专业化和便捷化日趋明显,综合交通网服务质量和效率效益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4)从综合交通网的运行机制看,随着交通管理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运输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铁路运输实现了主辅业分离,公路、水运、民航和管道运输实现了政企分开.除铁路外,以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运输价格形成机制初步建立.交通运输领域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渠道多元化的基本格局初步形成.
(二)存在问题
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整体水平仍然较低,还不能有效满足我国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交通运输的"瓶颈"作用仍未完全消除,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主要问题是:
(1)交通基础设施规模总量不足,覆盖面偏低,全国性的交通骨架网络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难以体现,主要运输通道的能力十分紧张.
(2)运输网络结构不尽合理,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难以做到"宜路则路、宜水则水".
(3)区域交通发展不平衡的总体格局没有根本改变,城乡交通差距问题仍较突出.
(4)综合运输大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滞后,导致不同运输方式难以进行合理的分工协作和有效的衔接配套,降低了交通运输系统的整体效率和服务质量.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需要从综合交通体系发展的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约束条件下,转变交通发展方式,优化交通资源配置,调整网络结构,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引导各种运输方式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分工与协作,达到协调发展,发挥组合效率和整体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