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开工 北京世园会进入全面建设阶段
王伟
2017-02-28 14:48
189人浏览

2月20日,北京延庆,春寒料峭,五六级北风仍未脱去寒冬的凌冽,却挡不住2017年市重点工程——北京世园会园区地下综合管廊热火朝天地开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委办局大力支持、通力协作、加快审批程序,北京世园会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园区地下综合管廊正式开工,助力北京世园会园区进入到全面建设阶段。市政府党组成员、2019北京世园会执委会副主任夏占义,国家林业局总工程师、中国花卉协会副会长封加平,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赵根武,中国贸促会贸易投资促进部副部长舒寰,中国花卉协会副秘书长张引潮出席开工活动。

十几根管线“同居”一舱 检查维修不再“开膛”

园区内部地下管线突发异常,2公里以外的运行控制中心仅在几秒钟便收集到相关数据并作出警报,同时锁定异常管道位置,运行人员根据数据信息及时对异常情况进行了处理。若遇复杂情况,维修人员从入口直接进入地下管廊进行作业,彻底改变了以往挖开路面、断路施工、“开膛破肚”的抢修方法。

北京世园会地下综合管廊工程,是2017年北京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之一,位于围栏区内,总长度3.34千米。工程设计采用三舱结构,安排热力、燃气、给水、再生水、电力、电信等入廊,沿园区南路等六条主要道路设置,包括1条主管廊,5条支管廊,并与周边的地下管线连通配套。

“以往十多根管线在同一路基下直埋敷设,每隔几米就要设置检查口供人员进出作业。在有限的路面宽度就不可避免的出现较多的井盖。北京世园会的园区南路上,仅会出现极少的井盖,路面风貌及通过舒适性都会大不一样。”北京世园局总体规划部部长许红介绍说。

重大项目落实中央精神 综合管廊提高园区现代化水平

据介绍,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及《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的指导意见》精神,秉持“生态优先、师法自然,传承文化、开放包容,科技智慧、时尚多元,创新办会、永续利用”的园区设计理念。将综合管廊技术应用到北京世园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中,能够有效保障市政管线的日常安全管理和应急维修,实现园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集约高效性。美化园区景观的同时,提高园区综合承载能力,保障园区设施安全及能源供给,打造园区高品质基础设施运营、服务水平。此项目的成功实施对北京世园会各类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将开创园区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智慧化运营的新局面。

据了解,作为延庆区首个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北京世园会综合管廊工程,把智慧化管理引入其中。凭借BIM(建筑信息管理)、GIS(地理信息系统)、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搭建集状态监测、故障报警、快速响应、辅助策略生成于一体的智慧化运维管理系统平台,实现数据显示三维化、资产管理信息化、应急响应智能化、运维管理智慧化。解决自动化水平较低、信息传递不及时以及资产管理静态性等问题。通过引入大数据分析及云计算策等技术,实现节能控制及智能巡检,减少综合管廊运维管理过程中的人工参与,降低综合管廊运维成本。为综合管廊安全、高效、节约、可靠的运营奠定良好基础。

“开放”“共享” 吸引社会投资参与北京世园会

据悉,北京世园会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由北京京投城市管廊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京投管廊公司)承建、北京市政总院设计、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施工。京投管廊公司既是建设主体,也是投资主体。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安排不超过30%,其余投资由京投管廊公司通过有偿使用费、财政补贴、申请国家专项建设基金等渠道解决。

京投管廊公司是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设立的国有全资子公司。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郝伟亚表示,将组织好参建单位,发扬工匠精神,把北京世园会管廊工程建设成为行业内的标杆。

北京市政路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裴宏伟表示,将投入最优秀的施工队伍和管理团队,科学组织,精心施工,以一流的建设速度,精良的施工技术,确保将此项目打造为精品工程。

园区道路营造林荫绿道效果 全部为清洁型能源车辆

随着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开工,北京世园会园区基础设施也全面启动建设。据介绍,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设计理念,实现“绿色园区、海绵园区、智慧园区”的建设目标。

据北京市市政设计总院高级工程师孟瑞明介绍,园区内道路路面宽8-10米,总长约10公里。采用人车分流,道路空间尺度小型化,配合景观设计种植的高大乔木,营造林荫绿道的效果。北京世园会运营期间,园区内主要通行电瓶车及不同时段的花车巡游,均为清洁型能源车辆。电瓶车站等交通设施与公共绿地空间采用一体化设计,路内的电瓶车站与绿地内乘客候车休息空间相协调;人行道与绿化景观及园艺小品相协调。同时园区建设时还采用区域内土方利用、现有沥青混凝土的再生利用、采用环保透水材料填充树池、现况桥利用等环保措施。

生态草沟收集90%雨水 智慧灯杆搭建园区无线网络

园区采用透水人行道铺装,设置1700米长,以自然地形、雨水收集以及生态景观为一体的生态草沟。可汇集90%的雨水至园区内湖,通过植物过滤净化后的雨水可以用于周边植被灌溉,多余雨水可排入妫水河。此外,大面积花田种植区起到了地表呼吸及自然下渗功能,下游增加汇水下凹湿地,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手段结合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园区的自然积存、深透和净化,打造生态雨水排除系统。

全园设有智慧灯杆、电瓶车站的电子信息牌、停车引导信息牌等智能设备。智慧灯杆是通过在传统路灯杆上增加光缆和相关设备,使得路灯杆除提供传统照明功能外还可以集成音视频监控设备、无线基站、WIFI热点、多媒体屏幕、充电桩以及天气环境等各种传感器件的新型智能设备。依托强大的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智能照明、绿色能源、智能安防、无线城市、互通互联、智能感知、智慧交通、智慧市政等诸多应用。通过智慧灯杆的建设,对园区内多种设施进行整合,将无序的各种设施集成到智慧灯杆中。美化道路周边环境,避免不同步建设与重复建设,同时节约投资,降低了维护资源投入,做到资源整合、管理集约化。

园区工程建设有序推进,年底主要场馆建筑实现封顶

刚开春,记者在北京世园会园区建设现场看到,原有鱼塘水已被抽干,十几台挖掘机紧张作业,每天挖出1万方土,拓展鱼塘面积,形成规划中的妫汭湖;这1万方土被拉到几百米外的地方就地平衡堆筑成山体,5台强夯机不停地把20吨的重锤砸向山体以增强山体稳定性,到3月底,规划中的天田山和妫汭湖主体就将呈现在人们眼前。

据介绍,2017年是北京世园会全面建设年。以综合管廊开工为节点,园林景观、主要场馆以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队伍在2月底前全面进场。“园区建设进入了全面建设的大会战阶段,预计施工人数将达到5000人。到今年年底,园林景观将完成80%的任务量,也就是高大乔木、灌木栽种完成。可以说,在距离北京世园会开幕还有一年半的时间,公共景观就已经初步完工。此外,今年场馆建筑全部封顶,地下管廊工程完工,为室内外展园建设提供条件。”北京世园局工程部部长史文军介绍说。

北京世园会园区,位于延庆新城集中建设区西部,横跨妫河两岸,西起西玉路,东至延康路,北起新城集中建设区边界,南至百康路,总面积503公顷。园区规划秉持“生态优先、师法自然,传承文化、开放包容,科技智慧、时尚多元,创新办会、永续利用”的理念,充分利用延庆区山水林田的自然格局,统筹空间布局、展馆需求、交通组织、市政设施、公共景观等因素,确立了“一心、两轴、三带、多片区”的园区整体结构布局。“一心”即核心景观区;“两轴”:以冠帽山、海坨山为对景,形成正南北向的山水园艺轴和近东西向的世界园艺轴; “三带”包括妫河生态休闲带、园艺生活体验带和园艺科技发展带;“多片区”包括世界园艺展示区、中华园艺展示区、自然生态展示区、生活园艺展示区、教育与未来展示区。

核心景观区利用现有废弃鱼塘,营造景观水面,与妫水河相依,形成一片连绵水泽。受《史记·五帝本纪》“舜居妫汭”的启发,设计者将这一景观命名为妫汭湖。妫汭湖同时还承担着雨水汇集等生态功能,践行海绵园区理念。

“我们运用中国传统的叠山理水手法,拓展现有鱼塘,营造湖面景观。其间产生的土方,就近堆出山体,建设 ‘五谷丰登、山花烂漫’的梯田式花田景观,传承与展现农耕文明的生态智慧。山高25米,取名天田山。与中国馆、国际馆和演艺中心环妫汭湖而建,共同围合形成园区的核心景观。天田山的山顶建设永宁阁,作为全园的制高点和标志性建筑,起到视线焦点、统领全园的作用,登阁可南眺长城,北望海陀,俯视妫河和整个园区。永宁高阁揽胜景、天田妫汭蝶飞舞,核心景观区将呈现出一幅立体山水画卷。”北京世园会景观设计师严伟说。

北京世园会园区预计2018年底完工,交付展陈布置。届时,核心景观区居中统领,山水园艺轴、世界园艺轴贯通南北,妫河生态休闲带、园艺生活体验带、园艺科技发展带串联东西。其间,散落着世界各地参展者以及国内各省市建设的美丽花园。海内外的游客将在妫水之滨,领略万花之园的风采。